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教育學程|申請資料|自傳、對當前教育的看法

第一部分 自傳
一、自傳:可包含求學過程、生涯規劃、報考教育學成的動機及期許等。
  國中開始是我目前的人生中,最精華也最精采的部分。剛進入國中時對於「念書」一件事並沒有特別深刻的感受或認識,只單純的認為「念書就是學生的本分」,但並沒有特別想過「念書、學習」背後的意義,研讀學科只是為了得到成績、名次所帶來的成就感。國中時唯二真正「享受」其中的科目是自然科和歷史科,主要原因都是任課教師幽默風趣,加上教學深入淺出,讓我對於「學習知識的快樂」有了最初的體會。
  本以為有幸進入台北市成功高中,卻沒想到,原本支撐我念書的成就感來源很快就消失了。這所學校裡,每個同學都是「念書」的佼佼者,而我再也無法為了成績和名次去念書,那實在太辛苦。「每當遇到挫折,那就是你重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時後」,我開始思考讀書考試背後的意義和目的,並廣泛地閱讀各類書籍。漸漸的我被各類文學作品吸引,正逢當時升高二遇到一位學識淵博的國文老師,張麗花老師。老師上課不拘泥於課本,總是透過文學作品帶領我們看這個世界中人性的各種美麗和哀愁,這對於在文學中剛起步的我來說無疑是源頭活水,從此我和老師在課裡課外結下不解之緣。
  高二因不確定性向而念自然組,高三時在老師的鼓勵、信心加持下我毅然轉念社會組,儘管許多人嘗試勸阻我,但我相信我已找到人生的目標。為了我熱愛的文學也為了讓更多人能夠像我一樣在校園中重新認識自己,我想成為像麗花老師那樣的人。

二、請以親身經驗為例,說明你如何面對挫折?
  高中時曾代表台北市參加全國語文朗讀比賽,高三準備學測期間每週都要到日新國小接受呂榮華老師的訓練。呂榮華老師非常嚴格且嚴謹,每週都有新的功課和訓練,我每天盡量排開時間自主訓練,但是當週的練習往往不讓老師滿意。
  起先覺得備受打擊,因為每週的練習似乎都在白費工夫。一個月過去,我轉念想:還有時間,老師也從未放棄過,我怎能先放棄?於是我開始重新檢視自己的練習狀況,並鼓起勇氣和老師討論自己遭遇的困境。我發現自己並沒有將每一次的練習當作比賽來看待,所以在練習時自己的精神、專注度並沒有被訓練到,以至於某些同樣的問題總會一再出現而無法改善。
  朗讀比賽時遇到的挫折提示了我一件事情:每一次的挫折都在告訴自己還有可以改善的地方,找到每一次的缺失就是在重新認識自己,並且企圖讓自己往更好的境界發展。爾後的每一件事、每一個活動,我都用同樣的心態去面對挫折,從此我不再害怕挫折,反而能從中學習到更多。儘管有時接連不斷的挫折會讓人喘不過氣,但只要能夠秉持一貫的信念,最終都能夠克服。

第二部分 對當前中等教育的看法
一、你認為當前中學生的特質及可能面臨的壓力為何?
  我接觸家族中弟妹的經驗而言,現在的國中生多半非常聰明、反應快,受電視節目、廣告等影音媒體的影響大,所以在日常對話或問答上很機靈(或說俏皮)。但是從另一方面看來,當前國中生在思想上可能較缺乏深度,也沒有什麼深刻的價值體認,一是受限於年紀,其次則是台灣整體教育制度、家長本身觀念的問題。
  就現況而言,教育制度改革可能讓部分的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再加上父母的期許無形中也會造成許多壓力。另外在與同儕的生活方面,青少年的學生可能要面臨自己在人際關係發展中遇到的困難,無論是同儕的認同、尊重,或者男女關係、自身性向性別認同等,這些都是身心仍在發展、尚未成熟的國、高中學生會遇到的問題和壓力。

二、你認為當前中學較師可能面臨的壓力為何?
  中學教師除了傳遞基礎知識外,同時也必須負責中學生的生活常規、正當人格品行的建立,最大的目標當然是希望能夠教會中學生一生受用的好習慣、觀念和價值觀等。然而軟性的人格養成需要長時間、耐心、細心的陪伴和等待,並非一蹴可幾,對於學生的管教方式在當今更是眾說紛紜,有些人主張零體罰,有些人認為適當體罰可以有效教導學生正確觀念,這些說法都各有其道理,但我想最會讓老師感到壓力的應該是部分家長會干涉老師的管教方式,使得教師的專業素養無用武之地。
  除了外部的壓力外,關於教師自身理念想法在付諸實踐時也可能必須面對自己的質疑:這樣做是否真能把學生帶到他們應該去的地方?我曾在補習班打工兼差,有時在幫助同學解決課業上困難的同時不禁思考:我只告訴學生最快得到解答的方式,卻沒有告訴學生當時面對問題的人是如何一步步解決問題,進而得到這樣的答案,對於學生而言這所謂「最快」的路徑究竟是否是好的?對於一個問題從形成到解決,沒有去瞭解來龍去脈而只有制式的「解法」,這在培養人才的面向上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師勢必面對這樣在現實環境中「自我」和「大環境」的衝突、矛盾等壓力。
  老師的一部份壓力也來自學生。當教學不受到學生肯定時,教師勢必要找出問題並解決之,畢竟教學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學習,若學生無法有效地「學」,老師有責任解決這樣的問題。

三、你認為中學教師應具備的條件與特質為何?
  承上所述,中學教師要有好的抗壓力,無論在面對家長、學生、學校行政或自身時才有可能作出最好的判斷和選擇,在教育現場為「教育」走出活路。
  此外,教師必須要能夠悉心洞察學生的心理,知道學生在想什麼、為什麼不願意學習等,如此才能夠適當地運用教學的技巧,讓「技巧」發揮最大的效用。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這個意思。
  老師存在最大的目的在於讓學生成長,但成長需要時間,並不能夠立即見效,是以老師同時需要極多的耐心和信心陪伴學生、等待學生,一個老師若太早對學生失去信心,不但沒有盡到責任,甚至可能因此傷害了學生的自尊,造成反效果。

四、你對當前教育改革的看法為何?
  教育改革當然有其重要性,但我想先要條件應該是基層教師都充分參與討論、評估可行性和成效等才進行。十二年國教、明星高中社區化的目的在於讓中學生能夠真正適性發展、並減輕學習的壓力,其出發點明確且良善。然而就我所知,許多老師曾抱怨,他們身在教育最前線卻也對即將上路的新制度沒有明確地瞭解。最基層的人都對制度不甚瞭解我想是需要檢討的。
  此外,單單片段的制度改革極可能無法有效達成其目標。以十二年國教、國中會考而言,政府期許國中學校能因應新的考試制度教會學生思考、適性發展,找出自己的興趣並尋找其適合的學校升學。然而,教育是一條緩慢養成的路,國中要做的事情,需要國小的基礎,試觀今日的國小教育是否能有效教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或者,我們的國小有所謂的「差異」教育嗎?還是一律齊頭式的教學,並未讓學生順著自己的程度、性向走?若否,我們怎能期待學生進入國中就能突然擁有這些能力或者適應新的教學法?
  再者,學業壓力一大部份來自家長,若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沒有改善,學生的壓力並不會減少。
  教育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是故改革應該待時機成熟才循序漸進地進行,減少社會動盪的可能性,讓莘莘學子能夠在學習的道路上真正享受其中。

第三部分 其他:
  作為一個老師應該教學生如何讓他發揮最大的價值、對這個社會有最大的貢獻,當以「發揮價值、貢獻社會」作為大前題時,是否升學、是否追逐成績等都只是形式的問題而不會成為阻礙。
  我曾經思考,教育究竟要追求「平等」還是追求「卓越」?事實上,真正的平等和卓越並不互相衝突:教育應該讓每個學生有平等受教育、平等選擇他想做什麼的機會,而教育也該讓所有的學生能夠最終成為一個卓越的「人」,一個健全發展的「人」,而無關乎他做什麼、領什麼樣的薪水。
  簡單來說,「平等」指的是最終社會上的相互尊重,「卓越」則是每個人能夠把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最大,並且實現自己的目標。

   期盼自己能夠發揮所長,為這個社會貢獻一己之力,培育社會國家的人才,追求那個在教學中卓越的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