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語言學概論上|筆記|不負責筆記

Ch1 What is language?
INTRODUCTION
  1.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語言的世界
  2. 擁有語言的能力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
  3. 要瞭解人類,我們必須先瞭解讓我們之所以為人類的 “ the nature of language ”

LINGUISTIC KNOWLEDGE 語言知識/語言能力
  1. 我們可以製造出一連串可以表示特定意義的聲音,也可以瞭解或翻譯其他人發出的聲音。
    但事情不只是這樣。
    聾啞人是可以藉由手語溝通。
  2. 事實上,使用語言是需要一些深沈的知識,但大部份語言的使用者在說話是並沒有這樣的意識。
  3. 一個小孩走路時不用思考如何走路、思考如何平衡、如何擺動手腳,就像我們在組織一個句子時,不用去思考:我現在要講幾個子句、要使用名詞還是形容詞一樣。
    1. Knowledge of the Sound System
      1. 某種意義上,會使用一種語言代表著你知道哪些聲音在這個語言裡代表哪些特定的意義
      2. 兩種語言之間所習慣使用的聲音不一樣
      3. 瞭解一個語言,你不只是知道這個語言所使用有意義的聲音,你還會知道哪些聲音可能是一個詞的開頭,哪些聲音會是一個詞的結尾;並且這些特性在每個語言中並不相同。
      4. 小孩學習、發展他所使用的語言的聲音圖像是非常迅速的,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會知道哪些聲音不會是一個詞的開頭和結尾
    1. Knowledge of Words
      1. 特定序列的聲音(certain sequence of sounds)表達特定的意義或概念
      2. 語言具有武斷性(arbitrary):每一種語言對於特定物的聲音皆不同,因為語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間的關係本來就是武斷的。
      3. 能指(sound)(form)和所指(concept)(meaning)之間的的約定俗成性和武斷性在手語(sign language)中也是一樣的
      4. 某些手語中的動作可能在一開始是有意義的,比方說將手靠近嘴巴表示吃飯,但這些手語也會隨著時間變化,也可能變成具有武斷性和 conventional
      5. sound sympolism:可能不武斷,如擬聲詞(onomatopoeic)。但即使如此,這些擬聲詞在不同語言間還是有著極大的差異,換言之,他們可能仍然具有很高的武斷性
      6. 一個句子的語言不會是封閉的。native speaker在說話時一定是一連串的講出,初學者很難在一個句子中去分辨一個字或一個詞,因為他不熟悉這種語言,他不知道在句子中一個詞是從哪開始、從哪結束。
    1. The Creativity of Linguistic Knowledge 語言能力的創造性
      1. 我們無法買到一本載有某個語言中全部句子的字典, 因為一個語言中的句子是無限的。這是所謂語言的創造性(cerated aspect)
      2. 如果在每個語言中我們都可以任意地造出更長的句子,句子的數量就一定不會有限制
      3. 一個語言的使用者可以輕易地讀懂一句他沒看過的句子
      4. Noam Chomsky基於語言的創造性反對所謂「語言是人類藉由刺激和反應後天學習的能力」
    1. Knowledge of Sentences and Nonsentences
A person who knows a language has mastered a system of rules that assigns sound and meaning in a definite(明確的) class of possible sentences.
      1. 語言能力不僅賦予我們創造句子的能力,也讓我們能夠分辨一個句字是否完整、是否正確
      2. 組構一個句子不是單純拼湊詞彙,而是有組織的將詞彙依照語法組構。
      3. 這些語法在長度上和數量上都是有限的,所以他們能夠存在我們腦中
      4. 我們不自覺地在腦海中讓這些語法運作
    1. conclusion 1:怎樣才能說一個人「懂」一個「語言」?
      1. 懂特定聲音的意義
      2. 懂語言中的許多詞的意義
      3. 能夠依照語言的組合規則建構句子,無限多的句子
    1. Linguistic Knowledge and Performance
      1. 一個語言的使用者必定有能力瞭解或製造任何長度的句子。
      2. 理論上一個句子的長度是沒有限制的
      3. 對於詞彙和語法的掌握是我們的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而在實際的對話中我們如何運用語言能力是所謂的語言表現/語言行為(linguistic performance)
      4. 藉由連接句子、加入片語等,語言能力(linguistic knowledge)允許我們組構一個很長的句子
      5. 但是事實上我們的語言表/語言行為會受到 生理 和 心理 因素的限制,是以我們所說出的句子可能不會很長
      6. 語言的目的在於使人瞭解、瞭解別人,而為了達成這樣的目的,語言是需要受到限制的


WAHT IS GRAMMAR
we use the word grammar with a systematic ambiguity. On the one hand, the term refers to the explicit theory constructed by the linguistic and proposed as a description of the speaker’s competence. On the other hand, it refers to this competence itself.

  1. Descriptive Grammars 描述性語法
    1. 語法(grammar)是一種說話的人所擁有關於語言中單位和規則的知識,關於聲音如何組合成有意義的詞(構詞,morphology)、有意義的詞如何組合成片語和句子(句法,syntax)以及其語義的規則(語義,semantic)。
    2. 語法(grammar)和我們心中的詞典(詞庫,lexicon)兩者共同組成了我們的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
    3. 當語言學家藉由其本身對某一語言的瞭解及經驗建構出一套語法時,且這套語法非常的貼幾近使用此一語言使用者的使用現況,我們稱此種語法「描述性語法(descriptive grammar)」
    4. 描述性語法並不告訴你「如何說話」,他只是描述了你使用語言的狀況、你的語言能力。它可以解釋你是如何說話、瞭解以及判斷「完整性」。
    5. 當我們說某句話是「語法的」表示這句話符合心智語法(mental grammar)
    6. 某一個意義或概念一定可以在不同語言之間流傳,不同的語言使用者應該具有相同的語言能力表達同一概念
    7. 立場:每個語言及方言的語法都是平等的

  1. Prescriptive Grammar 規範性語法
    1. 某些語法家認定某些語法是較正確的或較優越的,若大眾使用語言時脫離了這個語法的規範,就是語言紀律的一種崩壞
    2. 這些語法家傾向於「規定」語法而非去「描述」語法,我們稱之為「規範性語法」
    3. 問題:語言本來就是不斷在變動的、詞彙的意義也不斷在改變
    4. 立場:否些語法較為優越(superior)

  1. Teaching Grammar 教學語法
    1. 清楚說明語言規律,用於學習其他語言和方言
    2. 教學語法的立場是:學生已學會一種語言,所以可以將新語言的語法與其母語語法兩相比較

  1. Universal Grammars 普遍性語法
    1. 所有語言皆俱有共同的特性
      1. 語言是人類的天賦!
      2. 所有語言皆俱有的本質
    2. 語言學理論主要在揭示普遍語法的本質

------------------------------------------------------------------------------

第八章 語言演變:變遷中的音節

  1. 語言演變
    1. 所有語言,無論是口語或手語,都會持續演變。
      Wolde guman findan pone him on soeofote sare geteode.
      He wanted to find the man who harmed him while he slpet.
    2. 語法各部分都會隨著時間而演變
    3. 「歷史比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如何演變、演變有哪些類型,以為和演變的學問
      ex. 各種語言的親疏關係
  2. 語言演變的規律
    1. 規律的語音對應(regular sound correspondence)
      1. 方言中的語音差異通常是規律的,且不限與少數特定詞彙
      2. 美國許多地區發現雙元音[ai]的詞在南方發[a]
        且所有的詞皆如此,而非只有少數如此,這就是所謂的規律的語音對應
      3. 北京話古全濁聲母清化,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
        ex. 銅(平)、動(上)、洞(去)、獨(入)
    2. 語音對應
      1. 在古代與現代語言之間,觀察到的規律的語音對應是語音演變的結果,此一演變影響的是特定的語音,或是特定一群語音,而非個別詞彙
      2. 英語經歷了一項延續了數百年的語音轉換,導致每個[u]都發作[au],如目所見:
        1. house
        2. mouse
        3. south
      3. 漢語舌根聲母的保留與顎化
        1. ki → tɕi 舌根音硬齶化
        2. 語言證據:常用詞(最保守)
  3. 先祖的原始語言
    1. 原始語言(protolanguage)是發展出各相關語言的先祖語言(ancestral language)
      1. 現代英語、德語曾被稱作「原始日耳曼語」(proto-Germanic)此一共同先祖的方言
      2. 拉丁語、原始日耳曼語皆為印歐語(Indo-European)(或原始印歐語Proto-Indo-European)的後代
      3. 因此,英語與德語以及羅曼語系語言如法語、西語都有演化上的關係
    2. 辨識語言之間是否俱演化關係的一個方法是,觀察兩個語言是否有大量的語音對應
      1. 英語以「f」開頭的詞在法語與西班牙語的對應皆以「p」開頭
      2. 從上述對應關係,可以假設印歐語有一個/p/音,因為較多的相關語言是發作/p/,且在歷史上某個時期日耳曼語族中的/p/轉變成了/f/。
  4. 音韻演變
    1. 一個語言的音位清單(phoneme inventory)可以多種方式改變
      1. 音位可以消失,如同英語大多數方言中的/x/(night過去讀作[nɪxt])
      2. 音位可以新增(古英語並沒有/這個音位)
      3. 因為變體可以變成獨立音位(古英語的[v]乃/f/在元音之間的音位變體)
    2. 音韻規律間的交互作用可能導致詞彙演變
      1. 如同由house(名詞)與bath(名詞)和house(動詞)與bathe(動詞)所顯示的演變
      2. 音韻演變代代交替,而且不是事先規劃好的
        在單一世代內部,方進行的音韻演變的唯一證據
    3. 大元音推移(Great Vowel Shift)
      1. 發生在1400至1600的英語
      2. 在大元音推移中,古英語七格常原因被推移,以致每個元音的舌位提高,而最高的兩個原因[iː]、[uː]則變成雙元音[aɪ]、[]
      3. 此元音推移造成英語許多詞彙的發音改變了:
      4. 在大元音推移之前,下列每組詞的元音發音相同
        1. please/pleasant
        2. serene/serenity
        3. sane/sanity
        4. crime/criminal
      5. 接著中古英語早期元音縮短規律(Early Middle English Vowel Shortening rule)將每組第二個詞的元音縮短了
      6. 大元音推移發生時,只影響長元音(每組第一個詞),現在這些形態上相關的詞都讀得不一樣了
      7. 大元音推移是造成大量拼寫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因為比起口語,書面語一般演變較慢
  5. 形態演變
    1. 形態規律也會演變:印歐語經歷大量的形態演變(morphological change)
    2. 拉丁語有格位詞尾,即標示題元角色(thematic role)或是與動詞之語法關係的名詞後綴
    3. 這些在羅曼語系中不再使用
    4. 英語保留了所有格的遺跡,寫作「’s」,例如John’s book,但這是名詞唯一保留下來的格位標記
    5. 代名詞有較多的格位區別
      1. He/she是主格(nominative),him/her是受格(accusative)和與格(dative),his/her是所有格(genitive)
    6. 英語已經以一套代詞系統與詞序替代了格位系統,來表示相同的關係
  6. 句法演變
    1. 當英語格位系統簡化後,說話者就更加依賴詞序來傳達名詞的題元角色(thematic roles)
    2. 古英語的格為系統允許下列句子理解為”the man slew the king”:
    3. 但因為現代英語對詞續的依賴,這樣的詞序只有在表示「the man that the king slew」的關係子句時,才是合法的
    4. 古英語原為SOV詞序,就像德語與荷蘭語一樣,但不同的是,英語動詞組已從VP→NPV轉為VP→VNP
    5. 在現代英語,疑問句須將助動詞前移到句前,若無助動詞,則添加do
      1. 但較早是將第一動詞成分前移,所以允許問句這麼說:Kisses the girl the boy often?
      2. 格位標已可以清楚標識是誰親吻了誰
    6. 古英語語中古英語允許所有格分裂,所有者出現在名詞中心與前後兩側(“The wife’s tale of Bath.”的意思相當於“The Wife of Bath’s tale.”,亦即Bath太太的故事)
      1. 現代英語不允許這麼說,但允許中心與名詞前採用相當複雜的所有格(The girl whose sister I’m dating’s roommate和我約會的女孩的妹妹的室友)

  7. 句法演變:語法化
    1. 語法化(grammaticaliztion)探討詞彙項與構式如何在特定語境中充任語法功能,或是語法項如何發展出新的語法功能。語法化演變中,不但個別詞彙向或構式產生變化,句法體系也會跟著變動。
      例如:[ I am going [ to marry Bill ] ]「我正前往和比爾結婚」被重新劃分為 [ I [ am going to ] marry Bill ]「我將和比爾結婚」——
      be going 動詞進行式+ to →助動詞,添加表達為來時態的句法形式。
    2. 漢語語法化現象:
      1. 「[把卷]vp[看]vp」被重新分析為「[把卷看]vp」——「把」:動詞→介詞,成為賓語標誌,賓語因而至於動詞之前。
      2. 「倒」:方式副詞→轉折復詞
        1. 又夫楊,橫樹之則生,倒樹之則生,折而樹之又生。⋯⋯」(戰國策)
        2. 學人請益,師何以倒問學人
        3. 如今人恁地紋理細密,倒未必好」和預期相反,表示轉折語氣
          上述三例由具體而抽象,「倒」字被功能化
      3. 漢語在某一時期大量出現介詞(先秦漢語的介詞僅「於」、「以」):功能詞影響句法演變
        1. 把卷看之(拿卷看之):「看」才是訊息焦點,「把」的意義弱化→逐漸變成介詞
        2. 介詞:他「把」書丟了

  8. 詞彙演變
    1. 範疇演變
      1. 語言中的詞彙也會演變,例如詞彙可能改變範疇
        1. 名詞text文本成為動詞text發信
        2. 動詞twitter吱吱叫變成名詞Twitter推特網
        3. 副詞to and fro來回地變成動詞to-ing and fro-ing來來去去
        4. 名詞「土」、「驢」、「天才」成為形容詞
        5. 形容詞「豐富」、「便宜」、「壯大」變成動詞
    2. 添加新詞
    3. 詞彙創造
      1. 來自品牌與名字的詞彙
    4. 截搭詞
    5. 被縮減的詞
    6. 借入與借詞
      1. 從借詞看歷史
    7. 詞彙消失

  9. 語義演變(semantic change)
    1. 擴大
    2. 縮小
    3. 意義轉移

  10. 十九世紀的比較語言學家
  11. 同源詞
  12. 比較式構擬
  13. 歷史證據
  14. 滅絕與瀕臨滅絕的語言
  15. 語言的起源分類法
    1. 漢藏語系
    2. 世界的語言

  16. 語言類型
    語言可不論親疏關係,僅根據其特性分類
    1. 音韻上,根據元音清單、聲調使用方式以及音節結構分類
    2. 詞彙上,語言可根據代名詞系統類型、人稱、單複數與性別的區分方式、親屬詞分類等特性分類
    3. 根據形態系統類型(morphological system)分類
      1. 孤立(isolating)或分析性系統(analytic):只有少量或沒有詞綴
      2. 合成系統(synthetic system):有詞綴、詞彙可包含一個以上語素

  17. 語言為何演變?
    1. 兩個動力:輕鬆、清楚
      1. 輕鬆
      2. 清楚
    2. 其它因素
      1. 語言演變可能是為了維持對立
      2. 類推演變(analogic change)是規律的擴張(generalization of rules),因而減少不規則與素
        1. Cow的複數原為kine,但類推到plow/plows與vow/vows,使用者開始將其複數規律化而成為cows
        2. 過去式規律也經歷普遍化過程
          1. 孩子們現在常說lighted而不是lit,常說waked而不是woke
          2. 現在字典中,規律化的形式常同時收錄在在不規則形式旁,因為二者都在使用中
      3. 語法化:使用頻率極高的詞容易產生搭配範圍擴大、語意淡化、語音縮減等現象,而重新分析為語法化(虛詞)。語法詞也可能重新分析為語法程度高的語法詞。如「教」:

第十章 語言處理及人腦

  1. 運作中的人類心智
    心理語言學:研究言談在產生與理解過程中的表現。
    心理語言學將心理機制聯繫上語法現象,以瞭解語言是如何產生、如何被理解

  2. 理解:言談訊號
    1. 當氣流通過聲門時,在氣流擠壓下震動聲帶會造成聲音的變化
      1. 振動的速度決定聲音的基頻
        基頻在聽者耳中轉化為「音高」
      2. 振動的幅度(magnitude)(或稱音強 intensity)決定聲音的響度
    2. 以下頻譜儀圖(spectogram)顯示一段言談訊號的圖像
    3. 元音由稱為共振峰(formants)的黑色波段顯示
    4. 雖然語言存在著「音段切分」的困難以及「缺乏恆定性」的問題,人類的言談感知機制(speech perception mechanisms)使得我們得以瞭解言談
      1. 標準化(mormalization)的過程讓我們能夠掌握個別的差異、速度、口音等
      2. 關於底層的音韻系統知識則有助於感知音類(categorical perception)

  3. 理解:「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模式
    1. 自下而上過程:從底層的聲學訊號往上到音位、語速、詞與詞組,最終到語義詮釋
    2. 自上而下過程:從較高層的語義、據法、語境訊息出發,分析聲學訊號
      由數種實驗證據支持

  4. 理解:詞彙提取以及詞的識別
    1. 詞彙判定任務(lexical decision tasks)測量反應時間
      1. 聽者對以下反應較慢:
        1. 罕用詞
        2. 可能的非詞(non-words)(而非不可能的非詞)
        3. 近音詞較多的詞
        4. 歧義詞
    2. 語義啓動(semantic priming):詞可藉由聆聽其他語義相關的詞而激活
      1. 若聽者剛聽過「護士」這個詞,對「醫生」的反應會較快(跟語境有關吧?)
    3. 語素啓動(morphological priming):多語素詞的單一語素可啓動另一個相關的詞
      1. 若聽者剛聽過「牧羊犬」這個詞,對「羊毛」的反應時間會較快

  5. 理解:句法處理
    1. 剖析(parsing)的心理過程涉及判定詞與詞之間以及詞組語詞組之間的句法關係
    2. 聽者在聽到句子時便會為之間夠結構式
      1. 導致「臨時歧義」(temporary ambiguities)
      2. 花園幽徑句(garden path sentences):句子成分在句中可有兩種解讀而導致臨時歧義的句子
        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
    3. 最簡附屬原則(minimal attachment principle):在合乎語法的前提下建構最簡單的結構
    4. 遲關閉原則(late closure principle):將新材料附在當下正在處理的詞組上
    5. 許多因素能夠誘導聽者或讀者誤入花園幽徑(或遭遇其他處理問題)
      1. 頻率因素
      2. 韻律、詞彙偏好、視覺環境
      3. 動詞選擇
      4. 記憶制約
  6. 言談的產生:詞彙選擇
    1. 詞彙替換顯示人們一羽翼相關性作出錯誤的詞彙選擇
      1. 請將桌子擺好 → 請將椅子擺好
    2. 截搭式的情況,音斷在目標詞中保持在原音節中的位置
      splinters/blister → splisters
    3. 遭到替換的詞經常在語音上與目標詞相似

  7. 言談的產生
    1. 自發性語誤顯示人們在說話時運用(及錯誤運用)語法規則
    2. 雖然聲音是線性排列的,不過語誤現象揭示屬性、音段、詞及詞組是在脫口之前便已概念化了(conceptualized)
      1. 音首互換現象(spoonerisms):You have missed history lecture. You have wasted the whole term. → You have hissed my mystery lecture. You have tasted the whole worm.
    3. 言與計劃(planning)也發生在句子層級上
      1. 被動句以及主賓關係子句需要較多的言語計劃
      2. 複句結構的計劃發生在子句地開端
        1. 停頓較常見於子句開端,而非子句內部;語言單位的互換經常是發生於子句之內,而非跨越子句的界限

  8. 人腦
    1. 人腦是人體上最複雜的器官,由一千億個神經細胞組成
    2. 大腦皮層(cortex):從感官器官接收信息、採取行動、並儲藏記憶與語法知識的腦部表層
    3. 大腦半球:對側運作的大腦左半球與右半球
    4. 胼胝體:連接大腦兩半球的兩億個纖維網路,使左右大腦半球相互溝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