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永恆的鄉愁——讀余光中〈鄉愁〉

小時侯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我總覺得,「鄉愁」二字不知是因其字形型態、音韻的關係,在視覺和聽覺上予人一種「輕描淡寫」的感覺(是一種文青式的自我感覺良好嗎?)矛盾的是,我也知道這兩個方塊字乘載的卻是多少人失落已久的夢鄉。而余光中這首家喻戶曉的〈鄉愁四韻〉,似乎完全呼應著心底對鄉愁一詞的感受。

            這首詩短短的,分四節,每節四行,每行也都短短的,平均不超過六字;然而詩人卻在其中層層推進,尤其在詩末道盡其「鄉愁」之為物。詩的高潮似在第三節,以「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寫「鄉愁母親」的隱喻,鄉愁是母親,鄉愁是生死的永隔,再也回不去的故鄉。若愛親之死是世上最沈痛的事,這首詩理應無法再續寫。然而,詩繼續寫下去了。在死亡的激情後,詩人化「一灣淺淺的海峽」為鄉愁的隱喻,乍讀之下以為詩人有意淡化「鄉愁」的意緒,細想才明白,「一灣淺淺的海峽」正襯顯了「無法回鄉之愁」。

            綜觀全詩,詩人不避諱提及鄉愁二字,卻將其愁緒藏在節制、平淡但鋪排有序的文字之中;且在結構上,第三節可說是詩中起伏波瀾最大處,進入末節時(第四節)詩人從字面上節制了內心情緒,這種節制一方面加強了詩的張力,另一方面也凸顯詩人深受古典中國文學薰陶的典型。

            值得一提的是,詩人選擇以固定格式重複四次為本詩的基本架構,顯然是有意為之。寫作此詩時余光中早已熟諳各式詩體,我認為如此固定體式的寫作乃是其整體而言對於「愁」的一種節制,足以展現詩人對於詩體、詩心的認識和解構,以及其對於自身的一種道德要求。


            這首詩作看似簡單,但無論在題材、作法上都與詩人的人格和創作歷程密切相關,也似乎在機緣巧合之中寫出我在未有鄉愁時,對此二字的直接感受。感受了鄉愁,感受了詩人矛盾的心緒以及其詩作對於古典文本的種種回應,這大概就是我所知道的余光中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